在无锡,一批智能化应急救援站点正悄然融入市民生活。昨从市应急管理局获悉,当前全市已累计建成501个标准化自救互救站点,其中302个配备智能化自救互救柜。这些“前沿哨所”正逐步构筑起一道坚实的公共安全屏障,成为我市打造安全韧性城市的关键基层设施。截至目前,依托站点配备的自动体外除颤器(AED)等设备,已成功挽救4名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命。
每个自救互救站点均配置了完善的急救物资,并配备一支常态化应急队伍,以便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第一时间响应。在惠山森林公园应急救援服务站,记者看到,智能化自救互救柜外形酷似“售货柜”,柜体上的电子屏幕正循环播放着AED使用教学视频,并设有刷脸、刷身份证等多种开启方式,紧急情况下还可直接拉动机械拉手,实现一秒取物。在此值班的蓝天救援队党支部书记黄明爱说,惠山仅有一条盘山公路可供车辆行驶上山,弯道极多,如果有人在山顶出现心脏骤停、中风等突发情况,救护车根本无法及时赶到,此时智能自救柜的作用尤为关键。
比起极端的危险情况,市民登山过程中易发生的擦伤、骨折、中暑等情况更为常见。为此,站内配备了碘伏、绷带、夹板、颈托、担架等物资。“我们的碳纤维担架只有几公斤重,可拆分组合,能最大限度避免二次伤害。”黄明爱指着柜内器材介绍。
根据不同场所的风险特点与人群需求,自救互救柜内的物资配置也因地制宜。在景区、公园等户外区域,柜内常备救援绳、救生圈等设备,以应对可能发生的摔伤、溺水等情况;在学校,则重点配置AED和常用急救物资,结合学生军训、体育课程等开展应急培训;在社区,尤其是老龄人口较多的小区,柜内增设轮椅、常备药品、防暑降温及防寒保暖物资,以满足日常应急与季节性疾病预防需求。
这批自救互救站点已在多起突发事件中发挥关键作用。今年4月,锡惠公园一名游客突发心脏骤停,值守的工作人员迅速从附近自救互救站中取出AED设备实施急救,在救护车抵达前患者已经苏醒。据统计,全市自救互救站点已累计服务群众超4.2万人次,AED等急救设备紧急调用达5600余次,便民物资领用超过3.7万次。
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目前,我市正着力打造“无锡应急救在身边”公共服务品牌,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自救互救站(柜)、应急救援坐标与应急驿站网络,未来将重点推动站点与手机互联互通,形成更智能、更便捷、贴近市民生活的应急救援体系,提升城市韧性与安全保障水平。
